中国股票市场迈向全球化
中国A股在2018年6月1日正式纳入MSCI指数,此举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并将影响做指数资产配置的数万亿美元资金流向。高盛证券部大中华区股票业务主管马智萍和研究部首席中国策略分析师刘劲津讨论此举对中国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
这篇文章于2018年5月25日在高盛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这一举措对投资者有多重要?
刘劲津:虽然中国A股初期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比重很小,在9月1日以后仅占0.8%,但由于追踪MSCI指数的全球基金将必须买入中国股票才能符合投资标的,这一举措长远来说将影响资金流量。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重要拐点,因为它将中国的A股市场从一个 “不妨持有的市场” 转变为一个 “必须持有的市场” ,并重新定义全球投资者对A 股市场投资机会和资金分配的看法。
投资者已经可以透过境外上市的中国股票 — 在香港联交所交易的H股、其他国外证券交易所或美国证券交易所的美国存托凭证(ADR)投资中国的股票。A股市场有什么独特之处?
刘劲津:投资者可以更广泛地投资那些体现中国转型至消费主导型经济体的公司,例如医疗、新经济和服务业。市场的每股收益在过去十年中增长强劲,从估值角度来看,中国A股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全球股票更具有吸引力。
A股纳入MSCI看来只是中国更广泛地开放金融市场所迈出的一步。未来会有什么其他的举措?
马智萍:A股纳入MSCI是中国逐步开放市场的一部分。去年MSCI宣布此举后,中国启动了一系列提升股市机构化的举措。例如,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监管机构发布新规定,允许外资提高合资公司的控股、通过中国存托凭证(CDR)来吸引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回国挂牌,并扩大沪港通/深港通互联互通的额度,让全球投资者更容易进入国内股票市场。归根究底,中国监管机构希望能加强和改善国内的股票市场。对投资者来说,他们最终将能够投资更好的中国蓝筹公司。
这将带来什么长远的影响?
刘劲津:中国A股市场主要由散户投资者主导,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分别占总成交量的80%和20%。在较成熟的香港市场,这一比例则刚好相反,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分别占成交量的20%和80%。在专业基金经理所带动的投资风格变得普及之前,散户投资者参与程度较高是发展中市场的典型特征。此外,相比其他经济体,中国家庭的股票投资较少,股票的资产配置潜力巨大。
马智萍:增加全球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长线投资者根据加权基准和定期平衡资产策略进行配置决策,从而有效地为市场增加稳定性。他们将有助培育注重基本面的投资文化,平衡以散户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架构。我们看到国外客户更专注中国市场以及相关的战略。我们与国外客户讨论中国的会议和对话大概是一年前的五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