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以来,供应链因为疫情难局和刺激措施所推动的需求而变得紧张,半导体供应链“本地化”的可行性也成为投资者热衷的话题。半导体产业本地化的概念包括任何给定地区不仅要确保生产在区域内部进行,在设备、材料、服务和知识产权方面所需的技术投入也均不从外部获得。
高盛研究部认为,以当前市场热议的方式将一些最重要的供应链本地化是不可行的。虽然美欧等地决策者试图通过一些举措增加本土半导体产量,我们的分析师认为这并不等同于本地化,所以投资者仍应对未来全球供应链中断可能持续而有所准备。
加大半导体产业本地化的推力?
半导体短缺对汽车行业带来了莫大的冲击,由于芯片短缺或价格上升引发汽车生产和交付不足、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即使一款车型仍有库存,这些车也很可能缺少一些关键零部件。
高盛研究部表示,近期与一家汽车经销商的访谈凸显了这一现状,因为任何购买协议都需要附带一份免责声明,说明这辆车尚未安装支持车尾碰撞检测和卫星无线电通信的芯片。受访经销商表示,还需要“再等几个月 ”这些芯片才能到货,所以各家经销商如今都在销售一些尚未配齐零部件的汽车......且售价仍然高于官方指导价。其他传闻则表明,汽车经销商仍在等待交付去年6月订购并承诺在12月底前到货、但直至3月底仍未交付的车辆。世界各地的半导体供应链和物流网络出现了中断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原因。
完全本地化是可行的战略吗?
虽然在供应链中断的背景下,通过半导体产业本地化来预防未来全球疫情和地缘政治事件冲击的想法似乎非常合理,但高盛研究部认为完全本地化是不可行的。即使我们对于半导体制造本地化的努力持积极看法,半导体产业恰恰是供应链无法完全本地化的最突出例证,其中“完全”是关键的限定词。与投资者的交流中,曾有人询问了将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从全面和专用的晶圆厂设备 (WFE) 和半导体材料市场,一直到前端和后端制造——本地化的可能性。我们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本地化的原因在于,各国能够利用的技术资源以及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储备有限,在每个地区完全复刻半导体供应链关键技术要素即使可能性尚存也将是负担极重。尽管系统可能无法完全隔绝外部冲击、受制于产业生态系统限制因素而影响运行速度(在极端压力情境下可能相当明显),但寄希望于设计一个完全本地化的供应链来完美应对黑天鹅事件的想法较不切实际。
Our newsletter with insights and intelligence from
across the firm
By submitting this information, you agree to receive marketing emails from Goldman Sachs and accept our privacy policy. You can opt-out at an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