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前,高盛在中国设立办事处;1997年中国国企上市浪潮开启,高盛担任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中国石油等赴港上市的承销商;2004年,高盛助力腾讯上市,这也标志着国际资本布局中国民企热潮的开端。如今,高盛已经对中国的合资证券公司实现100%控股,高盛高华亦更名为高盛中国。
高盛国际 (Goldman Sachs International)首席执行官罗以德 (Richard Gnodde) 六月底在上海的浦东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在高盛工作了近35年的他见证了高盛的中国之旅。
以下为专访全文 (转载自第一财经)
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在中国有大量业务布局的美资企业不时被迫陷入“选边站”的窘境,外加在全球加息潮下IPO业务、一级市场交易寥寥,这也导致国际投行近阶段轮番裁员。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跨境业务优势,高盛2022年在中国实现净盈利。
“高盛走过154年,我们展业的每一个地方都难免出现波折,有时我们需要扩大投资,有时我们则需要保持敏捷精简,但目标很简单,不论是好的时期或坏的时期,我们都会在那里,我们会继续在中国投资,以便能够和我们的客户并肩前进。”罗以德称。
154岁高盛扎根中国30年
华尔街机构早年从中国的高速发展中斩获了大量收益,而与此同时,这些机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也在中外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向海外客户讲述中国故事,并将资金引入中国。
“这是一段精彩的旅程。”罗以德回忆称,“高盛在中国已经有大约30年的历史了。1994年,我们在北京和上海都设立了代表处,迈出了我们在中国长期发展的第一步。所以,走到今天,30年似乎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从高盛全球的历史来看,这将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因为我们对中国业务的发展非常有耐心,始终保持长线思维。”
高盛在中国的业务真正起步并腾飞得益于其帮助中国国企上市融资。罗以德回忆称,“例如中国移动于1997年在香港和纽约进行了IPO;早在2000年,我们就帮助中国石油到港股上市,还有中国银行,我们也将其推向市场,所以这些业务都涉及了一系列非常大型的国企,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我们在向全球投资者介绍中国。那也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时期,中国真正地走向国际市场。”
在他看来,投行业务的本质是连接投资者与机遇。在那种情况下,高盛是将国际投资者与中国机遇连接起来。到了2004年,高盛助力腾讯在港股上市,这标志着中国民企的崛起,“此后高盛参与阿里巴巴等一系列世界领先的中国民企的融资活动,这些都是顶尖的中国企业,全球资本都希望获得投资这些公司的机会。”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滚滚浪潮下,高盛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大。“我们在中国建立证券公司并开展广泛的证券业务,无论是固定收益、股票、私募股权还是私募信贷,都涵盖其中,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参与中国各类投资机会的入口。“
真正有意义的一步是在2004年,高盛高华证券成立,这让高盛不再是一个跨境资金的协调人,而是令其能够进入A股市场,并开展在岸本地业务,为中国内地客户提供服务。
“在过去的19年,我们持续布局中国内地业务。2021年,我们非常高兴地对高盛高华证券实现了100%控股,也将更名为高盛中国 (Goldman Sachs China)*,这真正凸显了我们希望实现的全球互联互通,我们希望全世界都能够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我们希望中国能够与全世界在金融市场上实现连通,推动经济增长、繁荣、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罗以德说道。
继续保持在中国的投资
经历了近20年的蜜月期,如今华尔街与中国的旅程走到十字路口。面对极具挑战性的全球宏观环境和地缘政治格局,究竟国际投行未来将如何推进中国战略?
当被问及会否继续投资中国时,罗以德不假思索地表示:“我们绝对会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
“高盛在全球经营了154年。如果回忆一下这期间全球发生的事情,我们经历过很多非常好的时期,也有许多充满挑战的时期,而我们一直坚持了下来,原因在于高盛是一个强大的机构,我们需要保持组织稳健的实力,以保证持续为客户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就外资控股券商2022年的“成绩单”来看,面对波动的市场,高盛实则在中国维持盈利状态——数据显示,9家外资控股券商中,有4家在2022年取得盈利,这四家分别为摩根大通证券(2.63亿元)、瑞银证券(2.24亿元)、高盛高华(8163.28万元)和摩根士丹利证券(1931.48万元 )。
罗以德表示,最大的贡献来自券商和中介业务,高盛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股票等领域的产品方面扮演资本中介的角色,这是目前盈利贡献最大的业务。“但在不同的时间点,业绩的主要贡献来源也有所不同,可能是IPO业务、投资业务或财富管理业务,但去年主要是券商业务。”
当前,国际投行业务都面临挑战。美联储过去一年多大刀阔斧加息500个基点(BP),这导致融资成本直线飙升,并直接导致二级市场估值收缩,这也反向导致一级市场估值压缩,交易量急速萎缩。德勤的报告也预计,2023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融资总额约为17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跌约30%。
在这一环境下,罗以德表示自己是这么对客户说的——“只需要着眼于长期,专注于你的长期愿景,并继续逐步朝着那个方向迈进。我们将与客户并肩同行;我们对员工说的是,在这样的时期,市场相对冷清,就更需要花更多时间与客户在一起,确保完全了解客户的需求。当环境好转时,我们就能够迅速行动起来。未来是无法预测的。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重要的是保持坚韧、保持灵活、做好准备。”
海外衰退概率下降
就全球宏观环境来看,经历了年初的欧美银行业危机,目前2023年看似前景更趋乐观。
罗以德表示,高盛美国经济学家预计,美国衰退概率仅为25%,美国2023年GDP增速预测为1.6%。此外,高盛预计中国今年GDP增速为5.4%,且欧洲亦有望避免衰退,因而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在2.4%左右。
今年全球股市亦表现喜人。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指数年初至今涨幅分别接近20%和40%,日经225指数亦创下阶段性新高,欧洲股市同样大幅反弹。
此前,各界往往将当前的情况和1970年代对比——当年在石油危机背景下,美国通胀高企,一度飙升至两位数,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大刀阔发加息是多次以遏制“通胀虎”。罗以德认为,当年的环境比现在更具有挑战性,“毕竟当时通胀远高于现在,全球经济增速也没有这么有韧性,当前中国作为最大的经济体还有5%左右的增速,全球化亦有利于经济增长。”
目前,美国商品通胀已经开始下行,但服务业通胀亦然极具粘性,因而高盛预计美联储试图以一种对经济损害降至最小的方式来进行加息、抗击通胀,7月和9月或10月可能还会加息2次,但具体决策将会依赖于最新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人工智能(AI)成为市场上最大的热点主线,几大受益于该主题的科技巨头股价狂飙,凭借一己之力托举起了股指。事实上,AI对于金融机构和各行各业而言都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罗以德表示,“我们处于AI发展的早期阶段,AI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显然经历了计算能力的真正转变和进化,大型语言模型(LLM)也不断发展,创造了很多实在的机会。在公司的层面,我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首先,在管理组织的方式、合规工作等方面,AI确实提高了效率;但重要的是,金融机构是受监管的实体,我们拥有大量的专有数据,对这些数据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同时也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这将增强组织的生产力和增长。”
*注释: 本采访于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公司更名之前。点击以下链接查看高盛中国更名公告。
Our weekly newsletter with insights and intelligence from across the firm
By submitting this information, you agree to receive marketing emails from Goldman Sachs and accept our privacy policy. You can opt-out at an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