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冠疫情蔓延,各国政府史无前例地为经济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也因为如此,中国经济承受着一季度国内活动被抑、二季度海外需求萎缩的双重压力。在当前形势下,市场热议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中国能否像2008-09年及2015-16年那样通过基建活动来给经济增速筑底。
与路桥建设等旧基建领域相比,近期决策层的政策沟通似乎对“新基建”更为重视,包括:5G 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等* 。
*一些媒体报道显示“新基建”包括5G基站、特高压电网、城际高铁和城市公共交通、电动车充电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尽管未来几年“新基建”可能显著增长,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高盛研究部认为今年基建将大幅增长,而“旧基建”仍将担当提振经济的重任。
观点1:基建建设将弥补增速缺口
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政府注重稳增速的本质是为了防止增速跌破区间低端。因此,中国的周期性政策,特别是基建投资经常被政府用来稳定增速,作为在其他因素所带动增速不及政府目标时的填补缺口的工具。由于新冠疫情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以及高度不确定性,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尤其具有挑战性,但这未必意味着政府不会设定增长锚点,即可接受区间下限。我们预计2020年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需大幅提高至约15%,才有望实现我们3%的全年实际GDP增速预测。
观点2:中国的基建融资方式有很多种
部分投资者也许会担心资金不足将使得所需的基建投资增速难以实现。我们认为融资本身并不构成制约。短期内资金短缺和基建投资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的政策重点导致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缺乏协调, 这种情况曾在2018年和2019年二季度出现过。但如果这种短期协调问题危及整体增长稳定,中国政府将会迅速出手解决。
基建投资所需的资金既可能来自预算内 (约20%的预算内支出与基建支出有关),也可能来自预算外,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影子银行信贷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等。因为主要受到政府预算制约,部分预算内来源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来源相对缺乏灵活性,。虽然规模不及预算外资金来源,但预算内财政赤字通常领先于社会融资规模,而后者亦引领实体活动 (图表2)。就地方政府债券而言,我们预计今年的发行额度将从2019年的人民币2.15万亿元大幅提高至3.5万亿元。
近期政府宣布了一些新融资政策,有望在未来几个月支撑基建投资,这也反映出在供给面基本恢复正常且流动性放松政策仍至关重要的情况下,政府已经更加注重全面刺激需求:
观点3:旧基建利在当下,新基建功在未来
此次基建活动的类型可能与2008-09年实施的项目略有不同。预计政府将会在部分领域进一步发力,包括:贫困地区扶贫相关投资、中/西部地区高铁建设、旨在促进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的城际交通网络(铁路、公路、机场)、供水/能源/环境相关基建投资 (有多个全国重点项目)、农村基建投资,以及公共卫生。
近来,社会上围绕“新基建”投资开展了大量讨论,而这一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和通信相关。从宏观角度,我们认为这些新基建项目能带来长期助益,但在当前环境下并非行之有效的短期逆周期政策工具。
**我们将高铁和城市公共交通投资视为传统基建。
Our weekly newsletter with insights and intelligence from across the firm
By submitting this information, you agree to receive marketing emails from Goldman Sachs and accept our privacy policy. You can opt-out at any time.